網上有很多關于品牌個人pos機排行榜,30家百年老店排行榜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品牌個人pos機排行榜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www.dsth100338.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品牌個人pos機排行榜
民以食為天,而中國人一向注重飲食文化,而不同城市又有各自不同的美食代表,如北京的“便宜坊”,天津的“狗不理”,杭州的“知味觀”,蘇州的“松鶴樓”可謂馳名國內外。
風起云涌,歲月變遷,這些百年餐飲老字號正是用歷史的醇厚味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與這些已過百年的餐飲老字號親密接觸,感受“有說頭、有品頭、有看頭、有想頭”的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豐富的內涵與強大的生命力。
1、北京 | 便宜坊
歷史:603年
坐標:前門大街東側鮮魚口老字號餐飲一條街
便宜坊(biàn yí fāng)烤鴨店是北京著名的“中華老字號”飯莊,創業于明朝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至今已有603年的歷史。
2001年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現為國家特級酒家。“便宜坊” 字號蘊涵了“便利人民,宜室宜家”的經營理念,形成了以燜爐烤鴨為龍頭,魯菜為基礎的菜品特色。
烤鴨外酥里嫩,口味鮮美,享有盛譽。因燜爐烤鴨在烤制過程中不見明火,所以被現代人稱為“綠色烤鴨”。
"八百年古都,六百年燜爐"。便宜坊的招牌甚是響亮,作為北京最老字號的烤鴨店,也是燜爐派的始祖,其特點是烤鴨不見明火,爐中濕度相對較高,烤出來的鴨子皮肉相連,還保留較多油脂,鴨皮偏軟,鴨肉則更為蓬松。
便宜坊以四脫聞名—“脫油、脫脂、脫酸、脫腥”,特別講究火候。相對而言,便宜坊的鴨肉口感更好,更加鮮嫩多汁;但若取鴨皮蘸了白糖食用,就少了那種入口即化的酥脆口感,而是略顯肥膩了。
烤鴨一般肉肥,吃多容易膩,便宜坊如今在百年技法基礎上,對鴨坯提前處理加入蔬菜,薄餅是百分百的蔬菜汁,不再以傳統的蔥絲為主角兒,而是改良成香椿苗、蘿卜苗、薄荷葉、花生葉等蔬菜。
喜歡新口味的可以去嘗嘗這百年燜爐的新吃法。便宜坊目前在北京已有約16家店,鮮魚口分店據說是最大的分店。
2、長沙 | 火宮殿
歷史:442年
坐標:坡子街127號(近三王街) (坡子街總店)
位于長沙市坡子街的火宮殿,始建于明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距今已有四百四十余年歷史。據傳明代此處(火宮殿現址)過去曾是一座小廟,供奉火神祝融君,俗稱火神廟,又名“乾元宮”。
火宮殿有一大鐵香爐,香爐上標有“明萬歷五年鑄造”等字樣,在“文夕大火”中不知去向...
火宮殿如今是湖南長沙集漢族民俗文化、火廟文化、飲食文化于一體的具有代表性的大眾場所,特別是火宮殿的風味小吃享譽三湘。
作為湖南省長沙市的特色景點,位于長沙市天心區坡子街,在這里可以吃到各種長沙和湖南小吃,比如長沙臭豆腐、正宗毛氏紅燒肉、糖油粑粑等等。火宮殿作為美食城現在在長沙有幾家分店,其總店位于坡子街。
從清末至民國時期,火宮殿內攤擔羅列、支棚撐傘,成為祭祀、看戲、聽書、觀藝、小吃的鬧市,它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餐飲文化于一體,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大眾化文化場所。
火宮美食經過代代匠心傳承與發掘,現已擁有300余種湘風小吃,100余種傳統經典湘菜,成為湖湘小吃的王國、傳統湘菜的首府。
如今,火宮殿紅墻綠瓦,飛檐斗角,樹木蔥郁,回廊相繞,美食飄香,成為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到火宮殿一游,可體驗神秘的宗教文化,可觀覽火廟雄風,可聽湘曲彈詞、可吃傳統早茶、可品傳統湘菜,是長沙獨具一格的旅游休閑好去處。
3、蘇州 | 陸稿薦
歷史:356年
坐標:蘇州觀前街8號(醋坊街口)
外地人第一-次聽到"陸稿薦”這個名詞可能摸不著頭腦。可蘇州人聽了則口水直流。"陸稿薦 ”是一家專賣鹵肉制品的店,百年老店,名揚姑蘇。
從觀東的醋坊橋走入觀前街,首先看到的第一家門面就是蘇州百年老店“陸稿薦"。他創于康熙二年(1663),以本幫制賣醬鴨、醬肉為主,品種較為單一,人稱熟肉店,距今已有356年歷史。
袁景瀾《姑蘇竹枝詞》詠道: "鮮美春陽鮚子魚,陸蹄松酒佐歡醵。四時飲饌多珍品,應補潛夫市肆書。“說陸稿薦的熟蹄和孫春陽店鮚子魚一樣, 都是吳中有名的美食。
舊時陸稿薦門口有四塊市招,-是"五香醬肉",二是"蜜汁醬鴨",三是酒燜汁肉",四是"講呈糖蹄",正是陸稿薦的特色產品。五香醬肉相傳從“東坡肉演變而來,以咸甜相宜、軟糯鮮香著稱。
蜜汁醬鴨,選料嚴格,加工精細,都選用婁門土麻鴨或太湖鴨,以以約四斤重的新鴨為最佳。酒燜汁肉即醬汁肉,色澤介乎桃紅與玫瑰紅之間,肉酥而不爛,肥而不膩,甜中有咸,不要看醬汁肉白花花的肥肉,覺得不夠熱辣辣,它可是要冷著吃。
放到盛滿熱飯的飯碗里一-捂,稍等片刻,扒開就著白飯吃,香!大冬天,室外寒氣茫茫,懷抱熱氣騰騰的米飯,豬肉的香氣縈繞齒間,夫復何求!蘇州一年四季分明,很多美食也都講究時令!醬汁肉就只有冬天才有,過了春節就沒有了,要想再吃就只能等下一個冬天。
陸稿薦的豬頭肉十分出名,上海俚語“耳朵忘記在陸稿薦”,就是隱喻你的耳朵是對豬耳朵。
五香醬肉具有皮薄而呈麥黃色、膘白、精肉紅的特色,食之軟糯入味,肥而不膩,入口而化,滿口香酥,確是名副其實的"五香醬肉"。
蘇州醬鴨的外皮用紅曲、冰糖特制的鹵汁抹上,使醬鴨皮紅帶甜,肥嫩可口,色、香、味俱佳。
還有蘇州一年一度的傳統時令產品"醬汁肉",也是陸稿薦的名產。醬汁肉加工時用肥瘦均勻的條肉,切成小方塊,加紅曲、砂糖、香料等復制而成,其色紅似櫻桃,其味甜而不膩,入口即化。
據成稿于1934年的《醇華館飲食脞志》載:"蘇州從前有陸蹄、趙鴨、方羊肉之稱。陸蹄謂陸稿薦之醬蹄。熟肉店以陸稿薦、三珍齋兩家最為馳名。
其出品以醬鴨、蓮蓬蹄為上,醬蹄筋、醬肉次之。熟肉之最佳者,莫如觀東之者陸稿薦。
4、上海 | 王寶和酒家
歷史:275年
坐標:福州路603號(近浙江中路)
中國人自古以來便對蟹情有獨鐘。《晉書·畢卓傳》中說:“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清代文學家、戲曲家李漁也曾言:“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
作為江南飲食之都的上海,自然也少不了大閘蟹,對上海人來說,吃蟹不僅是果腹充饑、滿足口欲,有時更是一種情結。如果向老上海打聽哪家的大閘蟹最美味,他一定會告訴你:“王寶和!”
創立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的王寶和酒棧最初是位于上海小東門外咸瓜街上的一間小店,一開間門面,放一、二張方桌幾條長凳,就像魯迅筆下的咸亨酒店一樣,向往來的客商、游人出售自釀的紹興黃酒,也備有一些霉豆腐、香干、茴香豆之類小碟子下酒菜。
雖然店面小,但“王寶和”的黃酒采用鑒湖水、金壇、丹陽糯米,用料好,功夫到位,入口醇厚,很快便在上海灘做出了名氣。
上海開埠后,南市北移,外灘以西、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地區人氣漸旺、商市驟興。咸豐二年(1852年),店主王仁山把“王寶和”遷至花園弄盆湯弄口(今南京東路山西路口),設立釀坊,前店后場,生產加飯、花雕、太雕等優質黃酒。
1936年又遷到現址福州路浙江中路口,更名為王寶和酒家。
如今,王寶和酒家的菜肴集各幫之長,尤以經營清水大河蟹聞名。
該酒家經營的蟹筵,以特、新、優取勝,烹制的蟹菜風味獨特,其中"芙蓉蟹粉"、"翡翠蝦蟹"、"流黃蟹斗"、"陽澄蟹卷"“蟹肉鮮肉月餅”尤為著名。
5、蘇州 | 松鶴樓
歷史:262年
坐標:蘇州市平江區太監弄72號(近玄妙觀)
據史料記載,松鶴樓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徐氏在蘇州玄妙觀創建,始創時只是一家小三開間樓面的小店,以經營面點為主,其后在各色面澆基礎上推出蘇幫飯菜經營。
由于古人以松鶴寓長壽,故取名松鶴樓。光緒年間(1875—1908)飯菜生意興旺,經營額超過面點。到1918年,因經營不善,餐廳瀕臨倒閉。
后由天和祥店主張文炳牽頭以合股形式租賃該店,改名為和記松鶴樓,經營蘇幫正宗名菜,逐漸成為蘇幫菜的“扛鼎之店”。
1999年,被國內貿易部命名為“中華老字號”。松鶴樓乃是蘇幫菜的一張名片,目前也算是蘇幫菜的領頭大哥。
松鶴樓的菜品用料新鮮、四季有別、因材施藝、精烹細作、講究火候、鮮甜可口,與吳地溫婉飲食、淡雅人文的風格相得益彰。
松鶴樓也是諸多中餐廚師的搖籃,多位名廚在多類烹飪大賽上獲得獎牌。
由于松鶴樓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蘇州美食,因此,它常常見諸電影和文學作品,影片《滿意不滿意》、《中華三味》、《美食家》、《私人訂制》都取材或取景自松鶴樓。
中文小說家金庸在其《天龍八部》中多次提到松鶴樓,2007年9月23日,八十四歲的金庸重回松鶴樓,在品嘗了蘇幫美食后,欣然命筆,寫下了“百年老店,歷久常新,如松長青,似鶴添壽”的題詞。
松鶴樓旗下現有19家門店,總店為觀前店,坐落在蘇州第一繁華鬧市區觀前街,為美食街“太監弄”的招牌店。自古有“吃煞太監弄”一說,無論中外賓客,要想品嘗蘇州美食,太監弄是首選。
6、寧波 | 狀元樓酒店
歷史:234年
坐標:和義路88號和義購物中心沿街商鋪
(電信局南面)
寧波狀元樓酒店,創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原名三江酒樓,原址在江北岸三江口畔,是甬上文人雅士雅聚之地。
改稱狀元樓有一段典故。寧波歷史上一共出過13個狀元,章鋆是最后一個。他自幼聰穎,飽讀詩書,21歲就中了舉人;咸豐二年(1852年),甬上舉人章鋆與張氏兄弟赴京趕考,書生們在“甬江樓”為他們餞行。
筵席的菜單上有“冰糖甲魚”等十多種本幫名菜,菜肴口味異常鮮美。酒酣耳熱之際,跑堂送上一盤“冰糖甲魚”。章鋆與張氏兄弟看去盤中青黃相映,油汁緊裹魚塊,入口綿糯,香、甜、酸、咸各味俱全,禁不住絕口稱妙。
問跑堂:此系何菜?跑堂看他倆一身讀書人打扮,一副趕考行頭,就隨機應變,暗送吉利說:“此乃‘獨占鰲頭’也!”舉人們聽之好不開心。殿試后章鋆得中狀元,這一年,章鋆才29歲,可謂是少年得志。
在衣錦還鄉途中特地重登此樓,提筆揮毫,寫了“狀元樓”三字,讓店家作招牌。從此,樓以菜揚名,菜為樓增色,生意更加興隆,光顧者多為仕宦縉紳。
“甬江樓”從此也改名為“狀元樓”,“冰糖甲魚”也因此別稱為“獨占鰲頭”。
7、蘇州 | 黃天源
歷史:198年
坐標:太監弄肯德基斜對面
“創設于道光元年(1821年)的黃天源,已有198年歷史。”蘇式糕團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谷成精品香,吳門獨一枝”的文化底蘊,孕育出蘇式糕團米糯糕香的獨特優勢。黃天源由1821年在東中市都亭橋設立的一個小粽子攤,歷經百年傳承發展成為名聞遐邇的“糕團大王”。
黃天源蘇式糕團制作技藝已被列入省非遺保護項目,桂花重糖年糕、五色小元松、精制糕團、八寶飯先后被評為省優、部優產品,獲國家金鼎獎。
據陳磊介紹,隨著蘇式糕團生意的蒸蒸日上,黃天源經歷多次擴容,上世紀三十年代進駐觀前。經過2次翻造,上世紀七十年代形成觀前黃天源現有的整體框架。
此后幾十年間,觀前黃天源糕團店的建筑基本沒動過。由于年久失修,4年前經相關部門鑒定,黃天源店屬于危房。
2年前黃天源向有關部門申請,經過立項規劃公示,批準黃天源危房重建項目,從2019年3月1日起,黃天源食品有限公司所屬觀前街86號“黃天源糕團店危房重建項目”正式施工。
“這是黃天源歷史上又一次‘脫胎換骨’的大動作”,業內人士認為,觀前黃天源的重建,將為弘揚蘇州老字號文化添磚加瓦,為觀前商圈添上亮麗一筆。
黃天源糕團店當初由浙江慈溪人黃啟庭在東中市都亭橋境設一粽子攤。粽子質量好,生意也不錯。經幾年經營,即在都亭橋租賃一小屋,開設黃天源糕團鋪。
供應品種漸次增加五色湯團、掛粉湯團、咸味粢飯糕、咸味豬油糕、黃松糕、灰湯粽、糖油山芋等。黃啟庭父子相繼去世后,黃天源糕團鋪由寡媳黃陳氏主持。
因不善經營,生意每況愈下,至1874年,將店盤與店中牽燒師傅顧桂林,盤價為銀洋一千元。另外,黃天源的招牌每年租金為十二石大米。從此,黃天源實為顧姓店鋪。
因觀前街市井繁華,當時一樓一底雖只能放六張半桌子,所供應的品種開始也只有五色湯團、灰湯粽、糖油山芋、豬油糕、黃松糕等幾種,卻常常吃客滿座。
應時的季節性糕團開始主要有青團子、南瓜團子、重陽糕、神仙糕,每逢歲末大量供應糖年糕。糖年糕花色繁多,最大的幾斤一方,最小的一斤十余塊,自大至小可壘成寶塔。
還有糖元寶,巨者如拳,微者若拇指,任客選擇。人們購糕時必購元寶若干。富有者則選擇大小數種,帶回家裝入盤內,鋪上紅色剪紙(類似窗花),插上柏子,再配福桔青果,于除夕安放在床前臺上。盤前又供上紅燭息香(并不點燃),名曰“守歲”,預祝明年平安福祉。
當時,黃天源還有一種"糖油龍頭山芋"頗有名望。它進料嚴格,山芋一定要購自宜興。如該處一時缺貨寧愿停止供應(據說宜興山芋質地細膩易酥,別處山芋無法相比)。
白糖選用上品,燒煮過程力求粗活細做,極為認真。加工時先將山芋洗凈,用大盆堂文火焙燒,半酥時加入白糖收膏,要求糖味透心,才能起鋼;再澆上熬成的糖油,隨后上柜供應。
糖油龍頭山芋油光透亮,剖開時可看到滿心通紅香味濃郁,入口酥糯味若山栗,又甜又香,特別受蘇州人喜愛,東南亞一帶華僑也甚愛吃。
顧念椿經營的黃天源隨時代變遷不斷發展。在店的產品上,顧念椿十分注重花色品種的多樣化和高質量。
在解放初期,他曾多次帶領職工走出店堂,去無錫王興記餛飩店參觀學習;還與職工共同研究,在炒肉團子的基礎上,搞出了炒肉面、蝦肉大餛飩等新品種。
炒肉面用闊面條煮熟后,先在冷開水中撩過、甩干,再用自制蝦子醬油作調料,美味爽口。面澆用夾心精肉,配以黃花菜、黑木耳、天目山扁尖、河蝦仁等上等原料制成,深受顧客喜愛。
直到今天,黃天源除了各式糕團享有盛譽外,炒肉、蝦仁各種面條,原湯原味,亦頗具特色,顧客百吃不厭。
8、南京 | 馬祥興菜館
歷史:174年
坐標:南京市鼓樓區云南北路32號1-3樓
馬祥興菜館是南京著名的中華老字號,是全國現存清真菜館中的“老壽星”,創建于1845年,跨越了三個世紀。
馬祥興清真菜的有名,不單單是“老”,還在于它菜品烹制技藝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其中就包含“名人文化”。
民國初期以經營“牛八樣”清真菜為特色,20年代末,主要名菜有“美人肝”、“松鼠魚”、“鳳尾蝦”、“蛋燒麥”等。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曾為該店題寫“馬祥興”匾額。
國共和談時期,周恩來應張治中邀請曾在該店用餐,主要名菜有“松鼠魚”、“八寶葫蘆鴨”、“芙蓉雞片”等。
松鼠青魚
9、杭州 | 樓外樓
歷史:171年
坐標:孤山路30號(近平湖秋月)
"一樓風月當酣飲,十里湖山豁醉眸"這副楹聯說的就是杭州西湖著名菜館樓外樓。
樓外樓菜館始建年代有清道光、同治、光緒三說,一般多認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一說比較可靠。此樓業主是一位清朝的落第文人,名叫洪瑞堂。
他與妻子陶氏秀英自雙親亡故后由紹興東湖遷至錢塘,定居在孤山腳下的西泠橋畔,以劃船捕魚謀生——因夫妻雙雙是從魚米之鄉的紹興而來,在烹制鮮魚活蝦方面有一技之長。
樓外樓先是捕魚蝦選佳者烹制出售,后來想到西泠橋一帶無飲食店,便在略有積蓄之后開了一片規模較小的菜館,當初僅是一處平房,地處六一泉旁,位于俞樓與西泠印社之間。
菜館的命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店主從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詩中得到啟發而取為"樓外樓"。
另一種說法是因菜館建在近代著名學者俞曲園(俞樾)先生俞樓前側,洪瑞堂就到俞樓請先生命名,曲園先生說:"既然你的菜館在我俞樓外側,那就借用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名句,叫做'樓外樓'吧!"這兩種說法都為菜館增添了文化情趣。
10、天津 | 狗不理
歷史:159年
坐標:山東路77號(總店)
狗不理包子(Go Believe/Goubuli steamed bun)是一道由面粉、豬肉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小吃,始創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豐年間),至今有100多年歷史的它為“天津三絕”之首,是中華老字號之一。
狗不理包子的面、餡選料精細,制作工藝嚴格,外形美觀,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于15個褶。
剛出籠的包子,鮮而不膩,清香適口。狗不理包子以鮮肉包為主,兼有三鮮包、海鮮包、醬肉包、素包子等6大類、98個品種。2011年11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狗不理包子傳統手工制作技藝”項目被列入其中。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創始人高貴友出生在直隸武清縣下朱莊(現天津市武清區)。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
高貴友14歲時,到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伙計。因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
三年滿師后,高貴友獨自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由于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生意十分興隆。
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隨著“狗不理”的發展,所經營的品種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逐漸形成6大類、98個品種的包子。
技師們精心研制出以雞、鴨、魚、肉、海鮮及應時蔬菜、野菜、菌類為原料,采用蒸、煮、烤、烙等多種烹調技法做出了“金針包”、“龍鳳包”、“鴛鴦包”、“香芹包”、“什錦包”、“大蝦韭菜包”等。
11、上海 | 老正興菜館
歷史:157年
坐標:福州路556號(近浙江中路)
“老正興菜館”是上海開埠以來最早的一家經營上海本幫菜的飯店,創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至今已有157年的歷史,是上海本幫菜的鼻祖,現有一套獨特的烹調技藝,成為獨具特色的經營正宗上海菜的名牌企業,馳名中外。
“老正興”當年坐落在上海九江路350弄原大陸商場(舊稱佛陀店)內,其創始人是結拜弟兄祝正本和蔡仁興,取兩人名字中的一個“正”字和“興”字作店名,叫“正興館”。
后因生意甚好,一些飯店便冒名掛“正興”招牌,于是祝、蔡兩人便在“正興”二字前加了個“老”字。從此,“正興館”變成了“老正興館”。
“老正興”起初以經營家鄉風味的河鮮海味為主的菜肴,咸肉百葉、草魚豆腐、炒魚粉皮、腸湯粉、糟缽頭等都是正興館的常備菜肴。
由于當時上海正迅速發展成江南沿海的重要商埠,中、外客商云集,特別是江浙兩省涌向上海的富紳大賈、平民百姓越來越多,極大的刺激了經濟的發展,當然也刺激了上海餐館的繁榮。
“老正興”本幫菜的代表有:油爆河蝦、八寶全鴨、蝦子大烏參、草頭圈子、清炒鱔糊、紅燒劃水、紅燒魚、紅燒肉、八寶辣醬、正興醬方、冰糖甲魚、油醬毛蟹、鍋燒河鰻、蟹粉蝦仁、蘿卜絲汆糟等等。
12、成都 | 陳麻婆豆腐
歷史:155年
坐標:東華門街51號總店
(成都體育中心對面)
陳麻婆豆腐(人們人習慣于稱之為麻婆豆腐)始創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開創于成都外北萬福橋邊,原名“陳興盛飯鋪”。
店主陳春富早歿,小飯店便由老板娘經營,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稱陳麻婆,當年的萬福橋是一道橫跨府河,不長卻相當寬的木橋。
兩旁是高欄桿,上面是抓魚,繪有金碧彩畫的橋亭,橋上常有販夫走卒,推車抬轎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腳、打尖。
光顧“陳興盛飯鋪”的主要是挑油的腳夫。這些人經常是買點豆腐、牛肉。再從油簍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為加工。
這種以民間傳統方式做出來的菜很受力夫們的歡迎,他們吃了麻婆豆腐,不僅胃口大開,且渾身舒暢,氣通血活,極易從疲勞中恢復過來。
力夫們走南闖北,到處宣傳陳麻婆做的豆腐,麻婆豆腐很快便出了名。陳麻婆也將店面開到成都市區,更多的人能吃到麻婆豆腐。
日子一長陳氏就對烹制豆腐有了一套獨特的烹飪技巧。烹制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響深得人們喜愛,陳氏所烹豆腐由此揚名。
求食者趨之若鶩清末就有詩為證: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
文人騷客常會于此。有好事者觀其老板娘面上麻痕便戲之為陳麻婆豆腐。此言不脛而走遂為美談。
飯鋪因此冠名為“陳麻婆豆腐”。據《成都通覽》記載陳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列為成都著名食品。由于陳麻婆豆腐歷代傳人的不斷努力,陳麻婆川菜館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盛名長盛不衰。
并揚名海內外,深受國內外美食者的好評。
13、北京 | 全聚德
歷史:155年
坐標:前門大街30號(近前門步行街)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全聚德都是行業龍頭,幾乎成了“北京烤鴨”的代名詞,江湖中甚至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全聚德真遺憾。”
“全聚德”創建于1864年,創始人是河北冀縣人楊全仁,他對全聚德最有影響的推動,是創造了區別于傳統燜爐烤鴨的掛爐烤鴨,這樣烤出的鴨子肉質鮮美,“全聚德”也慢慢成為“天下第一吃”。
經過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全聚德最終形成了以烤鴨為龍頭,集“全鴨席”和400多道特色菜品于一體的全聚德菜系。在全盛時期,全聚德的烤鴨多次被選為國宴用菜,風光無比。
全聚德烤鴨均為明爐烤制,當初是請來了宮廷御廚牛小辮,借鑒宮廷燒烤和粵菜中燒臘的做法,把鴨子直接吊在火上烤,從而有了真正的烤鴨,掛爐烤鴨由此而來。
鴨子皮質酥脆,肉質鮮嫩,飄逸著果木的清香。鴨體形態豐盈飽滿,全身呈均勻的棗紅色,油光潤澤,賞心悅目,為全聚德烤鴨贏得了“京師美饌,莫妙于鴨”的美譽。
14、香港 | 太平館餐廳
歷史:159年
招牌:梳乎厘、瑞士雞翼
坐標:香港尖沙咀加連威老道40號
太平館餐廳于公元1860年)在廣州創立,后來廣州搬到香港,距今已有159年。創始人徐老高,原在沙面旗昌洋行當廚師,深得西菜烹調技術。
1860年,徐離開洋行,上街肩挑煎牛扒叫賣。因生意興旺,便在那時廣州的南城門更樓外一個叫太平沙(即今北京南路太平沙南堤二馬路海員俱樂部所在地)的地方設了固定檔攤,因地取名,掛出了“太平館”的招牌,成為初具規模的專營西餐的餐館。
到了清末民初之際,太平館已是遠近馳名,徐老高首創的燒乳鴿及精制葡國雞已聲播南粵,攢了些錢之后,徐亦將太平館由平房改建成混凝土石米柱的三層樓房。
1926年,徐氏兄弟以6000元港幣將其鋪面頂了過來。經過一番裝修,掛上“老太平支店”招牌,旁加“太平館在太平沙”的字樣開張。從此,在永漢南(北京路舊稱永漢路)太平沙的老店與永漢北財廳前的新店在同一主人經營下,生意紅火,成為西餐業中的佼佼者。
現今的太平館餐廳最有名的菜有梳乎厘、瑞士雞翼、烤乳鴿等。人均200港幣左右。尤其是梳乎厘,堪稱美食界最大超大的網紅舒芙蕾。
舒芙蕾是甜品界公認的最難做的甜品,Soufflé,也叫梳乎厘、蛋奶酥,口感香甜絲滑,起源于法國,是太平館餐廳頭號招牌。由于舒芙蕾制作完成后松餅會迅速塌陷影響口感,因此一般現點現做,拒絕外帶。
風味獨特,廚藝超群,充分顯示出“百年老字號,西餐第一家”的品味,為目前香港享有歷史盛名的西餐館,許多歷史名人如孫中山,蔣介石都光顧過。
15、福州 | 聚春園酒樓
歷史:154年
招牌:佛跳墻
坐標:東街2號(東街口總店)
閩菜能在中國八大菜系占據一席,自然有它閃光之處,而閩菜中最負盛名的莫過于“佛跳墻”。那在福州最正宗的佛跳墻在哪里?
那就是佛跳墻的創始店——聚春園。據了解,聚春園由佛跳墻的發明人鄭春發創始于清同治四年(1865),目前是福建省現存年代最悠久的歷史名店之一。2008年,“聚春園佛跳墻制作技藝”,還被審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佛跳墻因用料講究,制法獨特,滋味香濃而馳名中外,用料多海鮮珍品,有18種之多,其烹調工藝繁復,最后還需用文火慢慢煨燉五六個小時,才算大功告成。
食味濃香,且營養豐富,其曾入選國宴接待西哈努克親王、美國總統里根、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等國家元首,深受贊賞,此菜由此聞名于世。
如今,不少游客來福建都一定會去一次聚春園感受佛跳墻的珍饈魅力。
16、杭州 | 奎元館
歷史:152年
坐標:解放路154號(五洋公館對面)
清同治六年(1867年),有一安徽人在現址開了家徽州面館,沒甚名氣。一天,一個外地窮秀才來杭城趕考,進店要了一碗清湯面,老板憐其寒酸,特意在面底放了三只囫圇蛋,恭祝能“連中三元”之意。過后,老板也忘了此事。
某日,一位衣飾華麗的年輕人走進店堂,落痤后只要碗清湯面,老板下在疑惑,官人接著說:“底下放三只囫圇蛋”老板聞聲大悟,連連作輯慶賀:“相公果然高中了”忙治酒款待并請賜墨寶留戀。
秀才沉思片刻,題贈“魁元館”三字招牌,從此生意日見興隆。以后有一任老板嫌“魁”字有鬼旁才改為“奎”字,一直延用至今。
到了民國初年,由于寧波人李山林經營面館,開始由徽式改為寧式面館,經營以鮮咸合一,軟滑鮮嫩、原味見長為特點的寧式大面。
該店雖幾易其主,但其經營面條的業務始終未變,且以歷史長、規模大、特色鮮明而飲譽國內外。
17、上海 | 上海老飯店
歷史:144年
坐標:福佑路242號
(福佑路與麗水路交叉路口)
“上海老飯店”創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原名“榮順館”,它地處素有“海上明園”之稱的豫園商城旅游區內,是上海菜的發祥地,菜肴以選料精細、風味純正著稱。
老飯店供應的本邦特色菜肴,在新老同業中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該店十分講究菜肴特色,進料強調鮮活,取料注重精細。非鮮不取,非活不用,特別是魚蝦,定要活蹦亂跳的。
在長年研制實踐中,老飯店將不同的原料、不同的部位施以不同的烹制方法,吸取了蘇、浙、皖的烹調特色,改濃油赤醬為重原味、重烹調、保持香、脆、鮮、嫩而不失營養成分,從而發展并豐富了本邦菜,形成了獨特的上海風味,招牌特色名菜有八寶鴨、扣三絲、八寶辣醬、椒鹽排骨、松鼠黃魚、竹筍鱔糊等。
店雅客來勤,“榮順館”面積雖小,店主張煥英深諳做好生意的門道,他要求店小二們要技藝熟練、待客熱情,加以菜肴價廉物美,使“榮順館”有了許多回頭客。
到了三十年代,“榮順館”店堂已經發展到兩層樓面,但張煥英的兒子繼承父業又勤于創業,菜肴講究色,香,味,形,同時善于學習,創制了一批看家菜,如沙鍋大魚頭糟缽頭、八寶鴨等,聲名日隆。
上海人對經常去的地方就叫“老地方”,“榮順館”的老吃客就呢稱它為“老飯店”。
18、上海 | 德興館
歷史:141年
坐標: 黃浦區廣東路471號(近福建路),總店
德興館,創建于1878光緒年間的百年老店,享譽上海。一樓以吃面條和熟食為主,主打就是燜蹄,燜蹄由秘制醬料鹵制,肉塊肥瘦相宜,咸淡適中,入口即化咸香。
一碗面就能吃出濃濃的上海味。二樓以上海本幫菜為特色,主打傳統名菜如草頭圈子,紅燒回魚,松鼠鱸魚,醬爆鱔背,油爆河蝦等,百年老字號,走大眾親民路線,吃的是一種情懷,體驗的是當地的民風。
19、蘇州 | 榮陽樓
歷史:140年
招牌:油氽團子、生煎
坐標:蘇州山塘街329號
榮陽樓不是樓,兩間還算寬敞的鋪面藏在蘇州七里山塘老街的深處,和老街兩側的民居比起來,只有那一帶沿街鋪面是平房,起名叫樓,或是源于洋氣,或是哪位皇帝御賜,或是這里的名氣真的太大。
穿過商業氣息濃重的山塘街,在山塘北段,過了新民橋菜場,就能找到這家開了140年,沒有任何分店,獨此一家的老字號“榮陽樓”。榮陽樓雖是140年的老店,但價格依舊非常親民。
不像一些新晉人氣蘇式店,打著傳統美味的招牌,掛著過度消費情懷的價格。店內的食客大多是蘇州人,都是老客人,跟店里的員工很熟。沒事也會過來坐會,嘮會磕。
在菜場的包圍中,絲毫看不出它的“著名”來,陳舊的裝修,桌子椅子甚至布設都帶著上世紀80年代的風貌。
榮陽樓沒有迎賓服務員,沒有服務臺和pos機,沒有電腦音響,這里的擺設應該停留在解放初期,甚至更早。買票,遞給你的是打上各種記號的小鐵牌,一看就已經使用無數次了,锃亮,邊緣都磨成圓弧狀了。
蘇式的小吃美食,是榮陽樓的主角,更重要的是傳承了蘇州的傳統手藝。油氽團子,是榮陽樓別無分號的美食,應該算是蘇州絕無僅有的,而且只有早上做,賣完為止,皮脆肉香,值得體驗。
好多食客起早輾轉從四面八方趕來,只為這枚團子,只要3塊錢一個。油氽團子金黃色松脆的殼包裹著汁水濃濃的肉圓,趁熱咬一口,滿滿是幸福的味道。
除了油氽團子,還有生煎也是聞名江湖的一大招牌,餛飩、面、湯包,糕團也做,很多蘇州小吃在這里都能吃到。店堂不新,人氣卻很足,大部分都是老蘇州在吃,這就是好味道的證明。
20、上海 | 大富貴酒樓
歷史:138年
坐標:中華路1409號錦南商廈旁(近夢花街)
上海大富貴酒樓初名“徽州丹鳳樓”,1881年(清光緒七年)由邵運家等安徽老鄉合伙開設,原址在老西門中華路肇嘉路(今復興東路)轉角處,因所在地本是“丹鳳樓茶園”,故名。
剛開業時主營一般的徽菜和點心,后來隨著上海商市的發展,便逐步擴大營業,經營各式特色徽菜。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徽州丹鳳樓”也聞名于市。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后,大富貴幾經改建,舊貌換新顏。2005年以來,在經營徽幫菜點的同時,創制了一批新的時尚菜點,并擴大了鹵味蔬菜的外賣品種;
2006年大富貴的徽式“三鮮小餛飩”、“面筋百葉”、“鮮肉大包”、“鮮肉粽子”等,榮獲“上海名點”、“名小吃”稱號;
2007年“燜蹄”、“醬鴨”、“清炒鱔糊”、“蟹粉魚翅”等,又榮獲“上海名菜”稱號。經過一百三十多年的發展,現今的大富貴已經是擁有數十家網點、一個配送中心的現代化連鎖餐飲企業。
21、廣州 | 陶陶居
歷史:137年
坐標:天河路228號正佳廣場6層C059鋪
“食在廣州”是羊城的金字招牌,遍布大街小巷的酒樓、小吃店固然是“食在廣州”的一種表現形式。其中歷史悠久、名聲遠揚的老字號酒樓,更是廣州這座美食城的“旗幟”。
陶陶居是廣州飲食業中的老字號之一,主營茶點、月餅、菜肴。其創辦時間一說是清光緒六年(1880年),一說是光緒十九年(1893年)。1993年被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1998年經國內貿易局批準為“國家特級酒家”。
歷史上陶陶居酒家曾以其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和優質的菜點傾倒無數文人墨客。魯迅、巴金、陳殘云、劉海粟等名人曾到該店飲過茶。
酒家樓高4層,外觀為紅墻綠瓦、雕梁畫棟的民族建筑形式,陳設雅致,古色古香。如今也成為習慣于“慢生活”的廣州市民喝早午晚茶的第一優選地,其茶點深受本地市民以及游客的喜愛。
22、揚州 | 富春茶社
歷史:135年
坐標:國慶路得勝橋35號
老一輩的揚州人都知道,揚州茶社老字號傳下來的有“三春”:富春、冶春、共和春,而富春茶社可謂是揚州三春中的老大。
深居橋勝巷的富春茶社始創于1885年,最初以茶出名,如今揚州早茶中著名的“魁龍珠”茶就是富春首創。此后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創新,使富春的點心獨樹一幟,品種多樣、制作精細,千層油糕、翡翠燒賣被譽為“揚州雙絕”
三丁包、薺菜包、蟹黃包等名點因季而異,應時迭出,素有“包打天下”的美名。逐步形成了花、茶、點、菜結合,色、香、味、形俱佳,閑、靜、雅、適取勝的特色,被公認為淮揚菜點的正宗代表。
巴金、朱自清、冰心、林散之、吳作人、梅蘭芳、趙丹等大家及文藝巨匠都留下了墨寶和贊語。
23、哈爾濱 | 老廚家
歷史:132年
坐標:友誼路318號觀江國際錦州銀行對面
若問起東北特色菜有什么,很多人首先會聯想到豬肉酸菜燉粉條、小雞燉蘑菇、地三鮮等等,卻很少知道鍋包肉、豬頭燜子等特色菜也是在東北地區飯館每桌必點的,其中鍋包肉就是由哈爾濱市百年老店“老廚家”發明而來。
老廚家的起源需從清朝光緒年間(1885年)說起了。當時北京東城東華門大街,有家還不錯的酒家開張,店名叫做“真味居”,店主名叫鄭興文。
在哈爾濱開創之初,老廚家字號創始人鄭興文來哈任濱江關道主廚,為了適應官員外交宴客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以“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為基本特點的飲食體系,創制出鍋包肉、啤酒魚、馬上封侯、加官受祿、天龍賜福、熏鹵鴨、豬頭燜子等名菜,也成為哈爾濱飲食文化之源。
如今的老廚家為踐行“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打造哈爾濱首家博物館式飲食文化體驗餐廳,還上過CCTV。古色古香的裝修、實惠的價格,地道的東北菜無不讓來賓頻頻稱道。
24、青島 | 春和樓
歷史:128年
坐標:中山路146號(近天津路)總店
春和樓始業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坐落于百年老街中山路,是青島最早的老字號,也是山東省歷史最久的著名魯菜餐館。
春和樓歷來廣布盛名,連走遍世界的美食家康有為也隔三差五要來打個牙祭,毛澤東的恩師徐特立更是特地來品嘗香酥雞。
春和樓初期為小飯館,1897年在天津路3號開設新店,1933年由當時的青島市工商業管理局登記為“春和樓利記”,成為當時青島最大的飯店,被譽為“島城第一樓”。
1956年,飯店進行了公私合營改造,店名改為春和樓,與當時的順興樓、聚福樓并稱為島城餐飲業三大名樓,成為接待重要賓客的場所,贏得了名人雅士的高度贊揚。
25、上海 | 洪長興
歷史:128年
坐標:云南南路1號(延安東路口)
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的二伯父馬春橋創始于1891年,原為“馬家班伙房”,是上海最早的清真羊肉火鍋店。
1918年,新店主洪三巴將飯店命名為“洪長興”,并從北京請來一批清真名廚,開始重點經營涮羊肉火鍋,一時間聞名遐邇。
歷經百年滄桑的洪長興,現已發展成為享譽海內外的老字號品牌,上海清真行業的龍頭企業。洪長興除了經營羊肉火鍋外,還推出了清真特色炒菜及各色清真糕點。
另外,洪長興作為全國唯一一家清真餐飲企業,已入駐2010上海世博會浦東AB、浦西DE兩塊片區,將以優質的服務迎接來自世界各國的少數民族同胞和廣大顧客。
洪長興在上海飲食行業中是響當當的百年清真老店。100年多前,北京的京劇班子在皇城根下一炮打響不算紅透天下,還要到上海跑碼頭。
京劇名伶馬連良的叔父馬賜立和姑姑馬秀英領銜的馬家班經常到上海演戲,但這個班子的演員幾乎都是回族人,當時偌大的上海灘就沒有一個清真飯館,從臺柱到鼓佬,吃飯都成了問題。
角兒吃不好,嗓子就頂不上去。馬連良的二伯馬春橋(大家都叫他馬二爸)一生氣就在呂宋路(建國后改名為連云路)租了一間沿街面房子,開了一家“馬家班伙房”,除滿足戲班療饑之外,還供北方來的商人搭伙,從此造就了上海第一家清真羊肉館,那是1891年。
后來,馬連良也到上海來闖蕩江湖,并一炮打響,下得戲臺,也在馬家班伙房吃飯。當時供應的品種也就是芝麻醬燒餅、羊肉餡餅、炸醬面及羊肉餃子。
不久后加入了北方人愛吃的羊肉涮鍋,從而一炮打響。1918年,馬二爸隨馬連良返京,就將伙房送給了一位人稱“洪三爸”的回族兄弟,將店名改為“洪長興”。
26、紹興 |咸亨酒店
歷史:125年
坐標:魯迅中路179號(咸亨酒店1樓)
清光緒甲午年(公元1894年),魯迅堂叔周仲翔等在紹興城內的都昌坊口開設一家小酒店。
店主從《易經.坤卦》之《彖傳》“含弘廣大,品物咸亨”句中,取“咸亨”兩字為店名,寓意酒店生意興隆,萬事亨通。魯迅先生在《孔乙己 》、《風波》和《明天》等著名小說中,把咸亨酒店作為重要背景,使咸亨酒店名揚海內外。
“溫一碗醇香的黃酒,來一碟入味的茴香豆”,魯迅筆下的咸亨酒店深入人心,酒店門前的“孔乙己”塑像也成為游客爭相合影的“明星”。這個在魯迅著作中多次提及的酒館,已成為紹興的旅游“名片”。
無數中外名人紛紛光臨酒店,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他們中間既有政治家、國際友人,還有文學家、藝術家。而作家李準的一副名聯“小店名氣大,老酒醉人多。”
“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滿座;化三千、七十士、玉壺生春。”被酒店懸掛在大堂內;著名漫畫家華君武的“酒逢咸亨千杯少”已被摹刻放大,懸掛在新樓的門眉之中;著名作家蕭軍的詩句“咸亨酒店今非昔,座有鴻儒與外賓,憶否當年孔乙己,斯文掃地當‘賊’論。”讓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
27、西安 | 老孫家飯莊
歷史:119年
坐標:東關正街78號老孫家3層
西安老孫家飯莊始創于1898年(清光緒年間)。1993年被國內貿易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1997年被國內貿易部、全國飲食服務業標準化技委評為“國家特級飯莊”。
主營的牛羊肉泡饃在 1998 年評為“中華名小吃”的基礎上,2002 年被評為“國際名小吃”。
老孫家飯莊一直致力于弘揚西部清真美食文化,堅持在挖掘、繼承傳統菜品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豐富供應菜品,形成了一系列獨特、具有很強吸引力的清真菜品系列,其經營的西部傳統特色菜肴:香辣扒秦牛、滑炒魚絲、紅油花肚、珍珠魚丸等一批名優菜點榮獲全國金獎。
老孫家羊肉泡饃好吃、味香,獲“天下第一碗”的美譽,不僅是由于原料好,在制作上也有一套密不外傳的烹飪技術。
主要歸納為三大環節:煮肉、做餅、烹飪。“顧客掰饃,廚師烹煮,以饃定湯,以湯定時,以時出色出形出味出香”這是老孫家廚師心頭和手頭的秘訣,也是食客口中的食經,雙方皆以此達成默契。
28、北京 | 東來順
歷史:116年
坐標:王府井大街138號北京apm5層
(新東安總店)
中華老字號“東來順”,始建于1903年。“東來順”的創始人名叫丁德山,字子清,河北滄州人,早年以往城里送黃土賣苦力為生。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丁德山全家搬到東直門外二里莊,蓋了幾間土房住了下來。
丁德山每日拉黃土往城里送,都要路過老東安市場。當時的東安市場人來馬往,熱鬧非凡。
丁德山看準了這塊兒風水寶地,把干苦力攢下的積蓄,全部投入到了東安市場北門,搭了一個棚子,掛上“丁記粥攤”的牌子,賣些豆汁兒、扒糕、涼粉兒等大眾吃食。
后來顧客漸多,又加上全家苦心經營,誠信待客,受到廣大吃客的認可。如此一來,小粥攤已不能應付越來越多的食客,哥兒幾個就打算把母親接了來,一是讓她看看現在的買賣,二是一塊兒商量商量把粥攤擴大,并且起個正式的字號。
老母親來了以后,看了又看,流下眼淚說:“咱們是從東直門外來到這兒的,現在買賣雖然小,可是生意做得挺好,咱們但求這買賣能順順當當的,我說就起名叫‘東來順粥棚’吧!”這就是老字號“東來順飯莊”字號的最初起源。
1912年,東安市場失火,粥棚也被焚。當時經常光顧粥攤的宮內太監魏延出面張羅,并拿出了若干銀兩,幫助丁德山重建了三間瓦房,起了字號為“東來順羊肉館”。開始,只是做一些羊湯、羊雜碎等,后來又把“涮羊肉”引進了店堂。
“東來順羊肉館”不僅成了尋常百姓常去的場所,就連一些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也經常出入,前來品嘗涮羊肉的特色風味。這樣,使“東來順羊肉館”的規模又得以進一步發展,名聲也進一步的擴大,后更名為“東來順飯莊”。
如今,東來順在全國已有150余家門店,覆蓋24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含港澳臺地區)。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和夫人胡潔青、國畫大師齊白石、京劇大師馬連良、張君秋等前輩名人,生前經常在東來順宴請賓朋,并為東來順留下墨寶。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前國務卿基辛格、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莫桑比克總統薩莫拉、巴基斯坦總統伊沙克汗,以及伊斯蘭教國家的眾多政府要員和外交官員,都曾對東來順的美味佳肴給予了極高的贊賞和評價。
29、上海 | 老半齋酒樓
歷史:114年
坐標:黃浦區福州路600號(近浙江中路)
老半齋酒樓經營淮揚菜點,在上海灘久負盛名,創建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5年),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上海久負盛名。
其前身為半齋總會,是由當時幾家銀行設立的一個俱樂部,供應揚州菜與面點,為銀行職員服務。民國初期改名為半齋菜館,之后在與同行競爭中又改為老半齋酒樓。
老半齋的菜點發展到二、三十年代已形成了淮安、揚州、鎮江一帶的特色風味,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與著名人士的頻繁光顧。
一代文豪魯迅、柳亞子先生等經常在老半齋會友聚餐。1929年出版的“老上海”中記載道:在滬鎮揚菜館中,自當老半齋首屈一指了,肴肉、干絲的風味,真夠得上一個“雋”字。
尤其是每年的刀魚上市的季節,刀魚汁面是進店必點的。據說這刀魚汁面的湯汁煮法是:將刀魚用釘子釘在木頭鍋蓋上,大火燒沸后開小火燜上一天,一定要等到鍋蓋上的刀魚肉酥爛得掉下鍋里,與鍋中的湯水融為一體,木頭鍋蓋上只剩下幾具刀魚魚骨方算大功告成。
面上來,牛奶一樣的湯汁。雖看不到一絲魚,但刀魚的鮮味,都已經在面里了。
30、杭州 | 知味觀
歷史:106年
坐標:楊公堤10-12號(近花港觀魚西門)
素有“知味停車、聞香下馬”雅稱的百年名店——杭州知味觀,由孫翼齋于1913年創建。它是國家商務部首批認定的中華老字號、中國十大餐飲品牌企業,是目前杭城最具知名度的餐飲企業之一。
1913年,孫翼齋與義阿二兩人出資在湖濱仁和路開設知味館,次年在生意清淡的情況下,孫翼齋想著自己的點心不比別人差,就寫“欲知我味,觀料便知”八個大字,貼在門楣上,迎來顧客的好奇,生意日漸興隆。
1956年公私合營,文革期間改名東風館,1979年恢復原名。知味館以經營各式名點為主,輔以杭州名菜的經營,“幸福雙”、“貓耳朵”、“西施舌”等成為菜館的傳統名點。
以上就是關于品牌個人pos機排行榜,30家百年老店排行榜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品牌個人pos機排行榜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style/images/zhouzong.jpg)